“各位同學,請保持間距,自覺出示核酸檢測碼。”10月22日早6:50分,鄭州電專電力學院輔導員劉博文在該校核酸檢測現場,提醒參加全員核酸的同學,保持兩米間距。連日來,他和鄭州電專37名學工人員一起,守護著鄭州電專7798名在校學生,與他們并肩抗擊疫情。
顧彬:學生在哪,我就要守護在哪
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顧彬的愛人是政府工作人員,在剛知道封控駐校管理的消息時,夫妻二人也曾陷入兩難的抉擇:一面是年幼的兒子,一面是他帶的1049名學生。
如此境況下,顧彬與妻子猶豫過,也徘徊過,但疫情蔓延,責任所在,“作為共產黨員,特殊時期更需使命擔當。學生在哪,我就要守護在哪!”下定決心后,顧彬毅然決然入住學校,來到自己的學生身邊。他的孩子一個人在家,獨自上網課、寫作業,不會做飯的孩子只能以泡面、面包、餅干等食物充饑。

由于事發突然,顧彬只能住在辦公室,沒有床,就打地鋪,沒有水房,就在廁所接水洗漱……“不漏一人,不留死角”信息排查,密切關注學生思想狀態,緩解學生焦慮心情,組織開展多項校園文化活動,分享入校教師、志愿者的生活日常……從封閉管理以來,顧彬從未晚上十二點之前睡過,對自己的要求也從未放松。
李青松:學生健康安全,是我最大的心愿
他是輔導員隊伍里的一名老兵,自鄭州疫情反復以來,已經連續十余天日夜堅守學校疫情防控一線,時刻陪伴在學生左右。
住校十幾天來,信息排查、關心學生、走訪宿舍……李青松平均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。每次全員核酸檢測,他總會與其他學院做好溝通進行有效銜接,并在核酸檢測點值班,維持秩序。

李青松還堅持“一線意識”,切實深入到學生中,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宣傳員、服務員,及時協調處理封校期間學生的各項訴求,穩定學生焦慮情緒,第一時間出現在困難學生面前,讓學生們吃上了“定心丸”。
他的學生說,“只要有輔導員老師在,我們就心安。”
王吉運:風雨之后,必然可以看見陽光
“隔離人員是否有更新?學生身體狀況是否健康?哪些學生有急需的物品?……”凌晨一點,能源學院輔導員辦公室的燈還亮著,忙了一整天的王吉運老師還在整理學生的流調情況。
作為一名學工戰線的“新兵”,王吉運負責學院2021級702名學生的思想動態、安全管理、就業指導、信息排查等工作。面對防控疫情的召喚,婚禮第二天,他便主動聯系學院領導,堅決要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一份力量。

每日信息統計匯總、核酸檢測排查等繁雜工作,他總是高效認真地完成每一個環節。在感到疲憊的時候,他始終堅信,只有自己充滿活力,才能讓學生們更加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。所以在能源學院,同學們總是能發現一個充滿笑容和活力的“大白”王老師。
害怕錯過同學們的信息,他從不敢將手機靜音,就算是深夜,只要信息提示音響起,他也一定要查看后才能入睡。
抗擊疫情、守護學生的十幾個日夜匆匆而過,王吉運老師一直堅信在每次開會時告訴學生的那句話:“風雨之后,必然可以看見陽光”。
其實,在鄭州電專的學工隊伍中,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輔導員。他們是“快遞員”,為學生們采購生活用品;他們是“巡查員”,絕不放過每個樓宇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;他們還是“心理健康員”,像鄰家姐姐一樣與有需要的學生“煲電話粥”……
他們,將奉獻銘刻于內心;她們,為學校戰“疫”注入堅實力量;他們,以實際行動在踐行初心、勇擔使命,與學生相伴同行! |